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章没情人 (第4/5页)
柴大树的几次交往。 一件事是前几年全国粮食体制改革,县粮食系统要实行政企分开,组建粮食集团有限公司,也就是说,所有粮食企业都要从原来的粮食局分离出去,粮食局将由原来的八十人压缩为十二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小政府大社会”或叫“小政府大企业” 但紧跟着问题就来了。原粮食局的人谁都不愿意去企业,都知道企业不好干,尤其那几年粮食企业没有不赔钱的。县粮食局召开体制改革动员会以后竟然没有一个人报名去企业。半个月过去了,县粮食局没有一点动静,设在县粮食局内部的改革办公室没有一个人登门。这个情况,不是身在其中的人,绝对想象不到。问题反馈到当时主管粮食局的副县长王如歌那里,她便和粮食局局长商量了一个办法——男的45岁、女的40岁以上的可以提前退休,当然是退在粮食局,退休以后自然也是吃财政的,而这个年龄线以下的,能留在粮食局的就尽量留下。 这么一来,还真将就着分配开了。只余出一名,是44岁的一个男同志。王如歌又特例准许这个男同志也提前退休。当然了,人们的普遍心理是既想吃财政饭,又不想提前退休。这个不够岁数的男同志是强拉硬拽进入退休大军的。不过,过后他还是非常感谢粮食局局长,请局长喝了一顿酒。因为他越琢磨越合适,他可以凭年龄优势找关系去补差,一下子就变成拿两份工资了不是?就这样这份改革方案报到市体改委以后,体改委拿不准,便请示当时的主管常务副市长范鹰捉,谁知范鹰捉立马就否了,说:“这还叫改革吗?改革的目的不就是压缩财政开支减轻包袱吗?再说了,男同志年纪轻轻的刚四十五就拿退休金,吃财政,不是把人养懒了、养废了?” 于是,三柳县的粮食局机关精简方案被打回来了。怎么办?就此罢手吗?不行。正如整个舆论界说的“改革是没有退路的”王如歌再次往上报方案。这次,她没报给体改委,而是报给了柴大树。她想绕开体改委试试。而且,附上了一纸说明,力陈三柳县粮食企业的困境,如果再把这些被粮食局精简的人背起来,唯有死路一条。难道说,眼看着粮食企业因此倒闭关门大吉就是我们改革的目的吗?还别说,一下子就把柴大树说服了。当然了,这里不能排除柴大树对王如歌有好感的因素。男领导对女下属极端排斥的少之又少,网开一面的倒是屡见不鲜。 柴大树在王如歌的请示报告上批了一句“仅此一件,下不为例;老人老政策,新人新政策。”便转送给当时的市长。而老市长见批得有理,便也批了同意。柴大树的意思是:粮食局改革以前的人,自然属于老人,可以退在粮食局,而将来——当然了,如果将来粮食局面临新的改革,连十二个人都保不住的话,那么只能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了。不过,到那时候不给出路的可能性也几乎没有。文件批回来以后,王如歌对柴大树几乎是感激涕零。每一个做下级的,还有什么比得到上级支持或赏识更值得欢呼雀跃呢?粮食局局长自然要请王如歌一顿。而酒桌上,就把这话传出去了“柴副市长喜欢王如歌”起初也许是一种庆幸的意思,但传来传去,就变味儿了,成了“王如歌是柴大树的人”再到后来,就传得更邪了,竟演变成“王如歌是柴大树的情人” 后来,三柳县粮食局改革这件事传到范鹰捉耳朵里以后,范鹰捉就在市委常委会上提到这个问题。而柴大树也是常委,两个人便针尖对麦芒地较劲起来。当时柴大树的一番话,说得十分到位,让与会者无言以对,虽然,也属于“下不为例”范畴。柴大树是这么说的:“以前我们改革有个口号,叫做‘改革要让老百姓叫好儿’,就是说,伤害老百姓利益的改革不如不改。改革的学费总是要缴,那么,这个学费应该由谁来缴?能转嫁到老百姓头上吗?所以,我认为,王如歌他们报的方案没有问题,就是应该支持!” 当时范鹰捉也有很多话要说,但想了想,没说。好在书记刘百川以“下不为例”了结了此事。但这种事能做到“下不为例”吗?结果就是其他各县纷纷仿效,挡都挡不住。最后,自然都不了了之。而柴大树偏向王如歌的说法,也在领导班子里传开了。市委班子并不是铁板一块,私下有情人的人自然相信这种事是可能的;羡慕和渴望但不敢弄情人的人,自然也宁可信其有;而坚决反对和抵制情人的人自然更相信这种事是真的,因为他们连分析都懒得分析,对这种事是抱着一棍子打死的态度。虽然,这些人都是有身份的人,轻易不会对别人传扬这种事,但如果有人对他们说起柴大树的情人是王如歌,至少他们不会坚决否定。 当然,涉及王如歌与柴大树的关系,还有一件事。王如歌的爱人马鸣是县畜牧局局长,三柳县近几年把畜牧业摆上突出发展位置,大力调整优化畜牧产业结构,积极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进程,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畜牧业的发展。使县畜牧业产值突破10个亿,优质畜产品生产率达90%以上。 平川市畜牧局感觉马鸣是个人才,便把他调到市畜牧局任办公室主任,并内定为副局级后备。按说只是平调,却引起上上下下不少议论,人们都说是柴大树使了劲儿。其实,是马鸣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工作,才引起上边重视。比如:技术推广、科技培训、资金扶持、社会治安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出台了《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扶持畜禽养殖小区(场)建设的意见》,加大财政资金奖励力度,在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积极鼓励养殖户发展规模养殖,建设养殖小区,把推广应用优良品种作为提高畜禽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争取专项生猪良种补贴资金200万元,在全县各地建有畜禽品种改良点100多个,认真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投入资金强化防疫措施等等。这些做法没有什么新奇之处,哪个县这么干,哪个县的畜牧工作都能上去,关键在于认真去干。 三柳的成功之处当然首先是王如歌在资金上提供了支持。但人们没有感觉王如歌从县财政有限的资金里拿出一部分支持畜牧业有什么问题,因为养殖户和大多数农民都盼着得到支持呢。所以,就把目光聚焦在谁和谁的不正当关系上,认为马鸣的上调是走了夫人路线,而夫人走的自然是柴大树这条线。这岂不是天大的冤枉和误会?当然了,对这个问题的表述,也只是王如歌的一面之词。 还有一件事也涉及王如歌和柴大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