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七章 (第5/5页)
守望好几年,要么期盼下去镀一下金回来竞争副厅,要么希望退之前过一过封疆大吏的瘾。可是结果却不然。卸任的于树奎郑重推荐,组织部拟任建议,皆与廖志国的意图相一致。虽然也走了民主推荐、测评程序,也搞了假模假式的全委会投票,也有那么几个候选人同时列入考查,最终还是黄一平胜出。当下之阳城,经历过种种风狼之后,廖志国已经在阳城成为一言九鼎的真正主宰,而黄一平又是其独一无二的最大功臣,谁又能够拂逆廖志国的既定计划呢。 黄一平以县委书记身份首次亮相海北,是由市长秦众与组织部长贾大雄亲自陪同,并在海北召开了隆重的三级干部大会。会上,秦众、贾大雄分别介绍了市委决定的背景与意图,给予黄一平非常高的评价。黄一平也做了简短发言,高调肯定前任于树奎的丰功伟绩,同时谦虚一番,顺便也谈了基本的施政大纲,话语中多有“保持”“继续”之类词句,一切无非是按照某种既定套路进行。 等到所有繁文缛节走过,黄一平这个县委书记便要开始正式主事,偌大一个县的繁杂事务悉数堆到面前,等待他这个新官去应对与处置。当然啦,像所有从上级机关下去任职的官员一样,黄一平做的也是走读书记,多数时候是早出晚归,往返于阳城与海北之间。 那天,已经是黄一平到海北上班的第五天。 早晨,黄一平对着镜子看了又看,确认从着装到头发、胡子、鼻毛都打理得丝毫不差了,这才拎着公文包早早下楼。此前,他已经同县里的秘书约好,车子每天早晨6点40到楼下接他,路上大概45分钟,提前半个小时左右进到办公室。 头两天,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冯肖兵亲自随车来接,后来被黄一平坚决拒绝了。他早就想好,等到赴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换掉这个冯肖兵,倒也没有什么具体的理由,他就是一直不太喜欢这种太过八面玲珑的人。他希望周围的秘书班子里,多一些才学出众、敢于说真话之人,而少些阿谀奉承、唯唯诺诺者。 黄一平是个守时的人,习惯了比预定时间提前几分钟。可是,等他来到楼下,那辆挂着海北0001号牌照的奥迪轿车,已经停在那里。 司机原先给于树奎开车,同黄一平熟悉。秘书是县委办刚提的一个副主任,年龄只有30岁左右,言行举止还有些拘谨。两人见到黄一平出来,马上趋前迎接,黄一平分别同他们握手道了早安。 寒暄完毕,司机先上车点火发动,秘书则赶紧来接了黄一平的包。两手空空的黄一平,还是感觉有些不自在。跟随领导做秘书十几年,从来都是左手皮包右手茶杯,有时连腋下也不得空闲,现在突然如此轻省了颇不习惯。接下来,黄一平又犯了一个小错误,依然是习惯使然——他绕过车头径直走向副驾驶座,寻找自己熟悉的那个位置,却发现秘书早已拉开车子后门,举手挡在顶棚外沿,轻声道:“黄书记,请上车!” 黄一平终于忍不住笑了。原来自己不仅不是秘书了,而且也有了一个专职秘书。四五天下来,居然还没适应这种变化,委实有点可乐。车子开往海北的路上,黄一平渐渐完全放松下来,适应了有专车、司机、秘书侍候着的感觉,也是一个县委书记应有的感觉。 先是同秘书、司机说了几句闲话,大多是黄一平主动发问,对方简短应答,问得虽然随意,答得却不免有些客套。黄一平能够体会他们的心情,因为他当年刚跟魏副市长、冯开岭、廖志国时,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拘谨与不适。 陌生与拘谨,很快便无话可说。好在黄一平旁边的座位上,有一沓当日凌晨出版的报纸。他随手抽出一张《城市早报》,油墨与纸张的味道很重。这是N省内影响最大的一张都市类报纸,由中央某新闻单位主办,在阳城地区发行量很大,读者欢迎程度远超本地的日报、晚报。 报纸很厚,分成若干沓,好在首页是导读性标题集纳。首条标题用的是超粗黑体字,非常引人注目:《阳江市昨一幢在建楼房倒塌六死十三伤——群众举报系建筑、供货商相互勾结偷工减料》,署名是“本报记者黄光明” 黄一平看了黄光明三个字,不禁哑然失笑,马上想起当年的一段故事:其时,省委组织部年副部长亲戚在阳城建了一批房子,因为建筑超高、间距太近,遮挡周围居民阳光,遭到群众举报,正是这位黄光明前来调查。为了平息事态,黄一平与明达集团总裁邝明达、规划局长于海东一起,合谋设计修理了黄大记者,令其夹着尾巴灰溜溜走了。 掐指算来,黄光明折戟阳城已经过去六年了,数年不见,此公如今依然热情不减、笔锋强劲,光看标题就知道分量不轻。 翻开报纸,细看文章内容,黄一平不禁大吃一惊——那个供货商的公司名叫“光蓉建工”公司法人代表名字叫郑小光;建筑商名“大江房地产公司”总经理姓陈。 天哪!难道真有这么巧的事情?那个“光蓉建工”的老总郑小光,不就是冯开岭情人邹蓉蓉的哥哥?当年,正是因为这个郑小光,才差点毁掉冯开岭的前程,也让黄一平饱尝了代人受过的痛楚。而那个“大江房地产公司”背后老板乃省委组织部年副部长家人,当年在阳城拿到一块好地,不但轻易变更了用途,建房过程中还改变了容积率,仅此一笔便轻松多赚了数千万元。 很显然,因为冯开岭与年副部长的关系,这两家公司近年一定相互勾结密切协作,移师阳江做了不少工程,也捞了很多油水。眼下,两家公司所建工程惹下如此大祸,被《城市早报》公开报道,而且已经认定了事故性质,这下麻烦就大了。 不知不觉间,黄一平额头上的汗流了下来,身上的内衣也很快湿透。 “黄书记,您嫌热吧?”司机问。很显然,他已经从后视镜里看到了黄一平脸上的汗水。 “黄书记,要不要打开窗户吹点风?”秘书赶紧回头请示。 黄一平点了点头,同时松开了领带与上衣。他知道,自己满头满身的汗水,其实与车内温度无关,与是否打开窗户透气也无关。真正牵动他体内汗腺的开关,是报纸上这篇文章,更是阳江市那幢倒塌的楼房。 根据在官场多年的经验,黄一平立即掂出了这篇报道的分量,也完全能够猜测到后果的严重。渐渐地,他感觉手里的报纸越来越沉,沉得就像一只巨大的铅球。“光蓉建工”、“大江房地产”、年副部长、冯开岭、于海东、邝明达、郑小光、黄光明,还有自己这个黄一平,一个个名字,就像一块块石碑样的东西,先是零乱一堆,慢慢又排成一列,很快幻化成一组多米诺骨牌,不知哪里伸来一只手指轻轻一触,瞬间便倒了下去,倒下去,倒下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