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莲花_第一章初到德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初到德里 (第5/6页)

大声地喊着“ONEDOLLAR!”而且大有越来越多之势。我连声说着“SORRY”试图用力分开挡在身前的孩子,但是他们不依不饶地拉手扯臂,有的竟然自己扯住我衣襟开始掏摸,还有的甚至抱住我大腿,而且我明显感觉到那个抱腿的男孩子在轻轻抚摩我,不由又窘又怕。

    幸亏小辛冲上来,一边用印地语大声呵斥,一边拖着我加快几步,迅速走进商业街。商铺门前好像是乞丐们的禁地,他们跟到街口就本能地止步了,好像看到一道无形的屏障。

    然而小贩们也同样会嚷着“ONEDOLLAR”拥上来,手里拿着一条丝巾或是一件首饰。

    “一美元这么便宜?”我停下脚步,真打算好好光顾的时候,小贩已经改了口:“TENDOLLAR!”

    “可你刚才明明说一美元的。”

    “9美元!”小贩就像听不见我的话,好脾气地举着丝巾一直伸到我眼前来,顾自报着价:“8。5美元,8美元!”

    “三美元!行就成交。”我试图还价。

    “7美元!”

    我转身便走。小贩忙招呼:“OK,OK!”然而待我一转身,他又立刻改口:“7美元!6。5美元!”

    “6美元两条。”我远远地站着,一副不行就走的架势。

    这一招在国内屡试不爽,在印度似乎也管用。那小贩很痛快地说:“OK!OK!”并不断朝我招手。

    我已经边走边掏钱了,却又听那小贩很简洁地说:“六美元一条,两条12美元!”

    这样的软磨硬泡和出尔反尔简直令人抓狂,我终于下定决心转身走开,任凭他在身后大声“OK!”甚至“ONEDOLLAR!”地乱喊,再也不回头。

    小辛一直笑嘻嘻地作壁上观,这时候才追上来说:“你不了解印度时间,也不习惯印度价格。讲价不可以这样,下次你喜欢什么,让我替你还价。还有,如果不是确实想要,最好不要有好奇心去询价,会给自己惹麻烦的。不过今天例外,今天是你光临第一天,需要多多练习,这样以后才会学聪明。但明天、后天、再后天,我不能总是帮你。在印度,本地人可以不理睬乞丐,但是拦着游客不让施舍就不对了。”

    我这才明白为什么刚才他看着那些小孩子纠缠我也不帮忙,直到见我实在狼狈才现身相救。一则因为身份不便,二则大概也是有意让我吃个小亏,受点教训。我诚心诚意地致谢:“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小辛立即瞪大了眼睛:“什么话?什么书?你说慢一点,好好教我。”

    我不禁又笑起来。

    在后来我一个人的游历中,小辛的这番教诲令我受益匪浅。在印度讨价还价真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因为完全不知道底线在哪里。在国内虽然也是漫天要价落地还钱,但总有个限度,是照着一半砍还是三分之一;印度不同,开价一万卢比的裙子你可以还价八百,完全没有必要理会小贩的报价,而只要遵照你自己心目中对商品开出的价格,或者说你愿意付出的价格就好了。

    最开始没经验,总是胆战心惊地还一个数目,然后展开拉锯战,五十卢比五十卢比地软磨硬泡,直至最后成交。后来有经验了,只大概问个价钱,便果断地还出一个心目中的最底限,然后最多抬至一倍成交。买一件东西前,要先问问自己:希望用多少人民币买下它?然后迅速换算成卢比,再开出一半的价格开始舌战。

    一定要对印度人的缠功有耐心,中国的小贩再饶舌,报价一千的东西也会一百一百地下落,最底限也是五十。而在印度,价值上万的商品他们也会三十五十地跟你磨叽,简直让人满头冒火。即使你已经很坚决地说:“要么两百,要么不买!”他仍然会好脾气地用计算器按一个“1850”跟你慢慢往下谈。你气得转身走了,他拉住你,直说“Noproblem”极力挽留,你以为他答应了,转过身来,他却举着显示“1800”的计算器向你憨厚地笑…

    然而说印度人精明吧,他们又好像不大会算账,买一件衬衫,还到六百还下不来。四件两千,他却会很痛快地答应。我最开始逛店总是一件东西一件东西地问价、砍价,后来学精了,把自己相中的货品一齐堆在柜台上,一一指点着“一、二、三、四、五,一共多少?”这样子算下来的价格,总会比一件一件买便宜得多。

    这样一路走一路练习,只逛了半条街,我已经挤出一身汗来。市场里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巷子本来不算窄,但是因为店铺林立,且家家都将摊位摆出街面来,越往深处走,人群越拥挤,几乎摩肩接踵。人与人之间距离太近总是令我不适,况且即便是“印度时间”离辛妈的一小时规定也超出太多了。

    于是我们决定收兵,但因为我实在好奇小辛的讲价功夫,遂在一家手工饰品店里挑了条镶着宝石莲花的银手链,好配搭小辛送我的银莲花戒指。

    小辛与店主用本地语交流,也没见他怎么费口舌,就达成了交易。我望尘莫及,却并不服气,笑着说:“不算,你是本地人,他们报价会老实得多。”

    “也是。”小辛并不居功,反问我“你也喜欢莲花吗?”

    “谁会不喜欢呢?”我改用中文说“你念中文,知道我们的《爱莲说》吗?”

    “《爱莲说》?是一种经文吗?”

    “不是,是古文,专门描写莲花的。”我轻轻背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你念得很好听,不过,是什么意思呢?”

    我微笑,虽然辛哈的中文了得,不过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岂是一个印度少年上几年中文学校就可以体会的。我岔开话题,问他:“你刚才问我‘也喜欢莲花’吗?是不是你自己很喜欢莲花?”

    “谁会不喜欢呢?”小辛学着我的口气答“莲花可是印度教的象征啊!”“哦,不是佛教的象征吗?”

    “跟印度教学的。”小辛简洁地回答,语气里多少有些自得“释迦牟尼生下来,也是刹帝利。”

    也许这就是佛教与佛祖最可亲的地方。

    我们知道耶稣是上帝之子,可是上帝是谁的儿子呢?我们知道梵天制造了人类,可是梵天由谁制造?至于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甚至都不能称之为信仰,而仅仅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