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章无限的破绽 (第5/5页)
“只是,这也仅仅是一个假设,还是一个极违反常理的假设。他怎么能这样坚信不移,竟致自杀呢。”我说。 “那是因为,我们的立场和阳传良不同吧。对我们来说,这的确只是个假设,完全不能和生命的重量相提并论。但对阳传良来说,那么多年来,他每天都在思考这些问题,肯定设想过许许多多的可能性,但是没有一种能够完美解答。他对这个谜团下的功夫,了解的程度,和我们是不能比的。所以当一个完美解答突然出现的时候,受到的震撼,也是我们比不了的。尽管这个解答太离奇,但对一个十几二十年来试过几十几百种解答未果的人来说,就是唯一的解答,甚至是正确的解答。要知道,学者钻起牛角尖来,可比普通人要犟多了。” “屁正确的解答。”我说。 “而且,阳传良是苦思两天后才自杀的。如果仅仅是对历史多种可能性的解答,根本不用想这么久,这种他平日无时或忘的问题,只要点个醒,立刻就能想明白。或许,他是又找到了其它的证明,进一步确认过,才自杀的。” “其它的证明?” “嗯,至少我想,杨展找到的证明,肯定不是什么历史有多种可能。” 我想了想,立刻点头。杨展和阳传良曾经关系很好,阳传良又是个很愿意把他的难题拿出来和大家讨论的人,所以杨展应该知道关于那些历史谜团。但知道归知道,他不是研究历史的,就算猜出来,也不可能对他造成多大的震撼,最可能的态度是和我们一样,觉得一个假设而已,至于那么确信,然后自杀吗?所以对杨展能有触动的发现,一定是在他本领域的。 也就是物理,负责解释这个世界的物理学。 或者更精确一点,量子物理。 “杨展收到信之后的当天下午,在上一堂量子物理的基础课时,中途突然停下,大笑离开,自此就再没有上过一堂课。如果他找到了什么证明,必然和他当时讲到的东西有关。”我说。 “他当时在讲什么?”梁应物着急地问。 我当即从电话里找出那个被我采访过的杨展同事,打过去。他说他也不知道,帮我问一下当时上课的同学。我说请快一点,我急等。 然后我又要了杯咖啡,就这么和梁应物两两相对而坐,一言不发。 半小时后,电话来了。 放下电话,愣了会儿,在梁应物的催促下,才开口说:“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他在讲测不准。” 任何上过大学物理的人,都知道什么是测不准原理。简单地说,在微观粒子层面,你想要知道某个粒子的动量,就不可能知道它的位置,反之亦然。对于确定粒子状态的这两个关键参数中,你对其中一个测量的精确度越高,对另一个测量的精确度就越低。也就是说,你无法看清楚粒子,在这一级上,世界对我们来说是混沌的。 “测不准?这能让他想到什么?”梁应物喃喃自语。 “你…在梦里,有没有曾经想要看清楚一件东西过?” 梁应物顿时就变了脸色,愣在那里。 在梦里,如果起意想要看清楚某样东西,那就只一个结果,越想看清,就越看不清楚! 比如在梦里你和别人打牌,但自己手里抓着什么牌,是看不清楚的,即便睁大眼睛拼命地看,这一刻是红桃五,一恍神,就会变成了黑桃八。梦里的世界,是经不得细琢磨的。因为梦毕竟是梦,不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而是随时会变化的,所以你不可能看清楚梦。 但现实世界,竟然也是如此。 你想要观察这个世界的基本构造时,在最微小的层面,居然也是看不清的。整个世界,是建立在一片模糊之上。 之前从没有人从这个角度去想,杨展是第一个。他自杀了。 我们对于量子物理,要比对历史问题了解得多,所以这个“测不准”对我们的震撼,也比“历史变化”要强烈得多。 而且,我们竟然已经找到了两个证据。 而杨展和阳传良,在经历的最初的震撼和顿悟之后,又找到了多少个其它的证据? 难道说,真如恶作剧里那个演员的台词所说“你如果真心相信,这是一个梦,那么这个世界在你的眼里,就会破绽百出。” “幸好我们不是学者。”许久之后,梁应物说。 “幸好不是,你就和我一样,把这事忘了吧。”我说。然后我站起来,出门,走进外面的冬日阳光里。 是啊,我们不是学者,不像学者那样容易钻牛角尖,也没有什么困扰多年的谜团。这两个证明,也只能让我们疑惑,我们还有能力压下疑惑,像之前一样生活,直至正常死去。 但如果我们像阳传良和杨展一样,努力地寻找这个世界的其它破绽,找到了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我们会不会自杀? 且住,且住,不如忘却。 独自走在长街上,不知哪里传来的电台歌声,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却是许多年前,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尾曲,歌词正是罗贯中写在《三国演义》开篇的那首诗。 滚滚长江东逝水,狼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恍惚间,岁月流淌,由古至今,漫漫长河,万般故事过心头。 如在梦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