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一九二六年杂论管闲事middo (第4/4页)
日《甲寅》周刊第一卷第二十一号)接着,陈西滢在《做学问的工具》一文里又附和说: “孤桐先生在英国德国买的书是我亲自看见的。他柏林寓中两间屋,几乎满床满架满桌满地,都是关于社会主义的德文书。我不知道这些书都在北京否。从《寒家再毁记》看来,好像他们夫妇两位的藏书都散失了。这真是很可惜的。” (17)刘百昭在章士钊任教育总长时期任教育部专门教育司司长兼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校长。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北京民众因要求关税自主示威游行时,刘的住宅也受到冲击,他便乘机吞没存放家中的艺专公款八千元,捏词呈报教育部说公款全数被劫,无法赔垫。 (18)火神庙在北京琉璃厂。旧时每年夏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庙会期间,设有很多临时性的古玩玉器摊。 (19)“打落门牙”参看本卷第155页注(17)。 (20)“交臂失之”语出《庄子·田子方》:“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 (21)陈西滢在《做学问的工具》里颂扬芮恩施说:“我想着要是那时美国公使莱恩施没有竭力的提倡,组织什么政治学会,办什么图书馆,那么今年不要说有了两个热闹的时务题目,就有了二十个热闹的时务题目,也就要借书也无从借起了。” (22)美国退还的赔款指一九○一年《辛丑条约》规定的“庚子赔款”中尚未付给美国的部分。美帝国主义为了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在所谓“资助”我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幌子下,于一九○八年第一次将赔款中的一部分退还我国;一九二四年又决定将余款全数退还。 这里所说用以扩充北京图书馆的经费,即在第二次退款之内。 (23)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 清末与康有为同为戊戌维新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失败后逃亡日本。一九○二年在东京创办《新民丛报》,鼓吹君主立宪,反对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辛亥革命后,历任北洋政府司法、财政总长,清华学校研究院教授。他用浅显的文言著述,著有《饮冰室文集》。 (24)陈西滢在《做学问的工具》里说过这样的话:“要学者去弄他们的学问,最重要的,第一,便是学者能有固定的收入,不至于镇天的忧柴愁米;第二;便是供给他们比较完善的做学问的工具。… 孤桐先生在他未下台以前,曾经发表了两篇文章。他对于学者宜有固定收入是看得很清楚的,然而第二种要求他似乎没看到。”参看本书《不是信》第六段。 (25)“四书”参看本卷第37页注(6)。自南宋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合在一起,撰写《四书章句集注》,才有了“四书”这个名称。 (26)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河北南皮人,清末提倡“洋务运动”的大官僚之一。曾任四川学政、湖广总督。“提倡风雅的封藩大臣”是陈西滢在《做学问的工具》里推崇他的话。《书目答问》,张之洞在四川学政任内所著,成于一八七五年(清光绪元年),一说为缪荃孙代笔。“‘四书’,南宋以后之名”见该书经部第二。“束发小生”章士钊对青年学生常用的蔑称。如他在一九二五年因禁止学生纪念“五七”国耻而遭到反对时,在给段祺瑞的辞呈里说:“夫束发小生。千百成群。至以本管长官之进退。形诸条件。”束发,古代指男子成童的年龄。 (27)《汉书艺文志》《汉书》,东汉班固撰。其中《艺文志》是当时所存各种书籍名目的汇编,为我国最早的书目。《隋书经籍志》,《隋书》,唐代魏征等撰。其中《经籍志》性质和《汉书艺文志》同。 (28)“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六经”“五经”加上《乐经》。“七经”“五经”加上《论语》、《孝经》。 “六艺”这里指“六经” (29)“《春秋》责备贤者”语出《新唐书·太宗本纪》: “《春秋》之法,常责备于贤者。”这里是求全责备的意思。 (30)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评论派主要成员之一。早年留学美国,当时任北京大学教授。他发表在《〈现代评论〉第一周年纪念增刊》上的《译诗三首》,是英国诗人勃朗宁的《清晨的分别》、雪莱的《给——》、哈代的《月光里》。 (31)徐志摩参看本卷第179页注(6)。他发表在《〈现代评论〉第一周年纪念增刊》上的“译诗一首”是英国诗人罗赛蒂的《图尔的约翰》。 (32)西林丁燮林(1893—1974),笔名西林,字巽甫,江苏泰兴人,物理学家、剧作家。早年留学英国,当时任北京大学教授。 《压迫》是他所作的一个独幕剧。 (33)陶孟和(1888—1960)名履恭,字孟和,天津人,社会学家。当时任北京大学教授,《现代评论》的经常撰稿人。他在该刊《第一周年纪念增刊》(一九二六年一月一日)上曾发表《现代教育界的特色》一文,题下自注:“这是要到二○二五年才可以发表——假使当时的状况允许——的一部著作里的几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