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零四章制衡与制肘 (第2/3页)
个副宰相署了名,陈正汇不落款,算是他保留了意见。不过以杨应麒为首的宰相以及其他几个大臣都已经赞成,只要折彦冲再加玺,这道命令便算有效。 众臣退出去后,折允武对杨应麒道:“七叔,这件事情,我看不懂。” 杨应麒微微一笑道:“陈显其实是赞成此事的,只是他要给你留点面子,所以说的委婉。陈正汇不赞成此事,但他为了顾全大局,所以没有激烈反对。张浩、郭浩则在两可之间,见我署名,他们也就跟着画押。” 折允武道:“这么说来,七叔也是赞成此事的了?” 杨应麒却不说自己赞成,也不说自己反对,只是道:“韩昉是在大哥身边发来这份文书,所以这件事情,其实是大哥的意思。” 折允武恍然大悟,随即有些惭愧:“我…我竟然没想到这一点。他们心中一定都在笑我。” 杨应麒微笑道:“他们怎么会笑你?我们都是几十年混出来的老油条了,经历的事情多了,见事就快。你以后多听听,多想想,就会成熟起来的。我们当年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未必能这么快就想到这一点。” 折允武却摇头道:“其他几位大臣在我这么大的时候,也许也想不透,但七叔你在我这么大的时候却一定能想透了。父皇、母后和二叔三叔他们都提到过的,你像允文这么大的时候,已经在和阿骨打公公他们交手了。” 杨应麒呵呵一笑说:“那个啊…那个是逼出来的。不过小时了了,大时未必,经过了这么些年,我也不见长进了多少。” 折允武支颐想了许久,说道:“可是我还是想不通父皇为什么要调四叔来京畿。七叔,你说,父皇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 “这个啊…”杨应麒道:“这个问题,得你自己想才想得明白,我没法跟你说。” 折允武问:“为什么?” 杨应麒道:“没法说,就是没法说。这就叫言不尽意,要你自己去体会、揣摩,才能真正明白。” 陈显回到府中,陈楚还未出发北上,陈显将此事告诉儿子,建都一事,本是由陈楚负责物色商家,最近杨应麒让他且将这件大事搁下,一切以北征优先,没想到才过了不到几天,又出现这等变故。 陈楚奇道:“这事怪了,韩昉怎么提出这建议来,他什么时候和欧阳家走一块去了?” 陈显说道:“韩昉为欧阳穿针引线,那只是表面文章,其实真正属意欧阳北上的,还不是他。” 陈楚略加思索,心中更是讶异:“那难道是陛下?” “多半如此。”陈显说:“韩昉是到了陛下身边后,才提出此事的。这件事就算不是陛下示意,也必是韩昉提出来后陛下同意了的。” 陈楚又不明白了:“可陛下为什么要调欧阳北上京畿呢?他来了没用!” 陈显道:“怎么没用?” 陈楚道:“京畿文武分途,已经完善。不说杨七,就是父亲以及几位副相,任何一个站出来也都足以谋国,这么多能人聚在一起,又有杨相作为首脑主持政务,太子为监国正顺名位,已经是稳当得不能再稳当的格局了。至于武功,杨帅居中枢,曹帅守黄河,刘曲种赵诸将分守边疆,也是个难得的好格局。我实在不明白陛下还要调欧阳进京做什么,更不知道杨相和父亲为何都表赞成。” 陈显呵呵一笑道:“我儿,你的火候还是差了些许。我赞成此事,那是为了调和文武,而杨相却未必是赞成此事,他多半也只是为了顾全大局而已。” 陈楚听陈显说出“调和文武”四个字,心里揣摩,说道:“调和文武?如今我大汉文武不调么?不会啊。枢密之杨帅、边疆之曹帅,但凡有什么事情,杨相都会尽量配合,这个大家都是看得到的;至于杨帅、曹帅之于杨相,那更是没话说——杨相要推行政治革新,曹帅马上自请削权,这等将相默契就是上下几千年里也找不到几起!” 陈显嘿了一声道:“我儿,有些事,你看得比别人明白,比如曹帅自请削权这件事情,别人都只道他是为了自保,为了避嫌,却不知其中还有配合杨相行政革新、中央集权的深意在。可是你弄明白了一层,怎么就不再想深一层?” “再想深一层?” “不错,将相和,乃是国之大幸,可是将相关系太过紧密,可未必是君之大幸!” 陈楚惊道:“难道陛下他…他不信任曹帅与二杨?” 陈显微微一笑,道:“说不信任,太过了。但有些事情,最好能防范于未然,若等出了什么事再作打算,那时可就晚了。君臣将相之间,做什么都得有个度。” 陈楚恍然大悟,明白了陈显方才所说的调和“文武”乃是更高层次的文武,颔首道:“这么说来,陛下调欧阳进京,根本就不是来帮忙的,而是来搅和的?” 陈显微笑道:“不错。” “可是这样…”陈楚道:“这样于国事未必有利啊!”陈显笑道:“于国事,或有小误。欧阳到了京畿会扯杨相的后腿,这点我看十分可能。但陛下这次毕竟是亲征漠北,要犯大险,他一走,后方的大权就会落在杨相手中,太子年浅,杨相威望又太重,就算他们兄弟俩论情可以互相信任,但论到势,终究不能不有所制约,所以如何维持好他们君相兄弟二人的信任,才是所有事情的重中之重!” 陈楚道:“所以杨相和爹爹为了顾全大局,才会答应了此事?” “是啊。”陈显叹道:“欧阳适一来,不但杨相,正汇贤侄和我的日子都不会好过。” 陈楚道:“到时候孩儿怕已经北上,父亲在塘沽,可得小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