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五六章亲者痛仇者快 (第2/3页)
于门外,这更博得了许多陕西士大夫的好感。 折彦冲和宗颍在两个战场的大胜极大地鼓舞了在陕士民的士气,之前金兵威势最盛之时,凤翔、泾原以东全为金人所得,而西北地界又时时面临夏人的威胁而朝不保夕。但汉部大胜以后,不但娄室退出陕西,甚至夏人也变得老实了许多。林翼就是利用这两点进行宣传上的攻势,在陕西培养起了相当浓厚的亲汉氛围。 在这种情形底下张浚还是能迅速控制陕西全境,亦可见他的手段非比寻常。不过他的这种控制也有其脆弱性。陕西的几方重将和张浚这个“外来户”实际上都有些心病。比如在陕东之李彦仙、泾原之曲端和夏边的刘锡便都对张浚的号令不甚服从。 李彦仙所在的陕州地处中原入陕之要害,古函谷关与潼关都在其境内,宗翰曾两陷洛阳,娄室由河东直取长安,但就因为有李彦仙在这两大军势才没能连成一片。当金人声势最盛之时,李彦仙同时受东西两大军团的压力不但能且战且守,而且还曾渡河与金人战于蒲州、解州之间,晋西南沦陷地之民皆阳从金人而阴归彦仙,其得人心如此。曹广弼当初得晋州以后便不再南下一步,只是听任晋西南州县自防自守,那既是对李彦仙的尊重,也是对李彦仙的忌惮。 而曲端之声威,较李彦仙更甚,这个从军队里一路爬滚起来的陕西名将在士兵中威望极高,也是靖康以后旧宋体系中寥寥几个敢正面迎战金军主力的将帅之一,泾原精兵之训练、娄室撒离喝之不能得全陕,曲端实有不可抹杀的功劳。不过曲端的性格与大宋体制格格不入,他不但逢事不能忍气吞声,而且对那些文臣上司尤其看不顺眼,要知道,武将“恃才凌物”乃是宋室家法中的大忌,所以曲端在仕途上的心情有多糟糕就可想而知了。偏偏曲端又和李彦仙一样,都是支持呼应汉部抗金的,曲端甚至希望张浚能准许他发兵威胁金国在陕北的边境,以牵金国之势。这样没有集团利害头脑、完全不符合赵构利益的主张自然不可能得到张浚的支持,甚至是触到了赵构的逆鳞。 至于刘锡,他和张浚的心病说起来就更简单了——他是刘锜的哥哥,曹广弼的妻舅,这叫作为赵构心腹的张浚如何能不疑他呢?不过张浚毕竟是初到陕境,还需要借助这些人的威名,所以还不能以上不了台面的理由将他们罢黜。 华元一六八一年,二月,张浚在长安大会诸将,一时西北名臣宿将群集毕至,曾经沦陷的长安城霎时间变得热闹非凡。如今夏人未敢犯边,金人又被汉军挡住,自靖康以来,陕西从未有如此刻这般安全。所以虽为金人方去之后,市井却已经开始呈现出安宁甚至欢悦的气氛。 但张浚的居处气氛却显得沉重异常,他拿着赵构的密旨反复摩挲,喃喃道:“皇上…你出的这个题目,未免太难了…” ——“大人…密报!” 正要进入长安会张浚的林翼从密子手中接过密报,眉头皱成一团,他的副手问出了什么事,林翼踌躇了一会道:“没什么,进城去。” 他的马车即将进城之时林翼忽然叫道:“停下!”在车中犹豫了好久,喃喃道:“赵构没这么大胆吧…”终于叫道:“进城。” 长安城内,当陕西诸将进入临时帅府的大堂时,只见张浚颜色黯淡中藏愤恨,似欲泪下。诸将纷纷问故,张浚垂泪道:“国家不幸!社稷或将不保,我等空食君禄,却不能分君之忧。” 众将大惊,忙问何故,张浚手出一书道:“此为东南战报,诸位看过便知。” 众将传阅,一览之下无不变色,原来那战报上写着今年正月汉部从海路引兵入犯,直逼行在,意图颠覆宋室,如今两浙已陷险境,皇帝行在也已危在旦夕。 吴玠怒道:“汉部竟敢如此!” 环庆守臣赵哲当场泣道:“原来汉部之前种种,全是包藏祸心!” 刘锡大感为难,说道:“这份战报确切么?莫是金人挑拨离间之计。” 贾世方喝道:“刘大人!这上面有枢密的印章,焉得有假!” 李彦仙皱眉道:“汉部此时正在打金人,两头作战,于他何利?” 张浚一个幕僚斜了他一眼道:“听说那什么华夏扩大会议,也曾邀李大人前往,大人虽然未去,但…莫非暗中早有归汉之心?” 李彦仙闻言变色道:“这是什么话!” 那幕僚道:“若非如此,为何如此为那汉部开脱?” 李彦仙勃然大怒,张浚摆摆手道:“少安毋躁!”顿了顿道:“其实我最怕的,却是另外一件事。” 诸将便问何事,张浚道:“我怕那折彦冲已经灭了金人老巢,所以才能移兵南下,犯我大宋根本。” 诸将一听在惊骇之余都觉有可能,赵哲道:“若是我们当如何是好?” 张浚道:“陕西离建康太远,我们便想去勤王也来不及了。为今之计,只有兵发河东,以牵汉部南侵之势,此围魏救赵之法也!” 诸将一听无不凛然,刘锡甚感不安,李彦仙一听张浚这话则颇疑心,却见张浚喝道:“来啊!将那jianian细拿上来!” 便有武将将一个满口鲜血的年轻人拖了上来,李彦仙一见惊道:“林翼!” 林翼在中原活动已久,当初连宗泽也受过他的接济,可以说中原的抗金势力没有未接触过林翼的,李彦仙在抗金最为艰苦的时候,林翼也曾冒险给他送来不少物资,所以两人认得。至于其他武将,也多听过林翼的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