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四零章一檄天下安 (第2/3页)
法与汉部律法的调适以及在各个地区的变通、适应问题。 这三项议题,没有一句话涉及怎么分割蛋糕的问题,甚至回避了中原乃是宋室故土的问题,更没有提到谁来做皇帝的问题,而把问题的核心直接指向为民请命的大道义上。所以胡安国、杨时等人看到这封书信后就完全呆住了,汉部无论是以高官厚禄还是“天下大势所趋”为引诱都很难让他们动心,可杨应麒开列出来的这几条议题不但大大出乎他们意料之外,而且还让他们很难拒绝!他们知道这次会议的召开意味着什么!北宋士大夫孜孜以求的“士大夫与天子共天下”的政治原则,有可能因为这个会议而跨上一个全新的台阶。这时身在南方、年迈体衰的杨时最终还是没有答应出席,但也准备派他的弟子前来旁听;而胡安国则马上回信表示会按时出席。 和中原大儒们的反应不同,赵构在江南恼得暗中咒骂,而宗翰、挞懒更是气得跳脚!杨应麒的这三项议题,不但把中原当作囊中之物,甚至连大金本土也计算在内!“让东北地区、漠南地区和燕云地区由野蛮之制进于文明之制”——听文官读到这句话时宗翰就忍不住拔剑把那文官的手斩了下来!那文官当场痛晕,而周围的文臣更是吓得瑟瑟发抖!可是这句话却讨好了汉部境内所有的北国部族,尤其是接下来的那句“如何减轻这些地区人民的沉重负担”更是让汉部境外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北国诸族充满了期待! 杨应麒列出的三大议题至少在表面上没有提到蛋糕怎么分的问题,因为在这种冠冕堂皇的会议上,要讨论的本来就是一些比利益分配更为“根本”也更为虚妄的事情,蛋糕怎么切,其实在会议召开之前就会决定。因此,这次会议的日子被定在华元一六八零年年中,距离书信到达各个被邀请人的手上有好几个月的时间,所有的势力刚好利用这段时间来讨价还价。 讨价还价的结果如何杨应麒一点也不担心,因为只要肯来讨价还价,那来讨价还价的人和他所代表的势力便会被纳入这个游戏规则之内!游戏规则是杨应麒(汉部)制订的,只要天下英雄进入羊圈,怎么玩他(汉部)都不会吃亏。 就亲疏而论,当前汉部的势力可以分为内(汉部原有势力)、外(中原士绅)两大板块,但实际上,这两大板块的势力早已互相渗透,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交集,比如中原士绅中的大儒士和汉部境内的名文人便容易走到一起,这可以拿胡安国来做一个例子:这位老先生之前一直没怎么和汉部打过交道,但他一进入山东半岛,不数月间不但蓬莱学舍的学子大部分拜倒在他的座下,连管宁学舍的山长也渡海前来问学——这是大宋儒者征服汉部学子的现象。反过来,原属汉部的势力也不断向中原渗透,特别是商人、将领归心者最多,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刘锜的受官和河东大户的率先投诚!当然,也有属汉属宋泾渭分明的势力,比如阿鲁蛮所代表的北族势力,和中原的保守士绅之间就没什么交集。但有了胡安国、曹广弼、刘锜等足跨两大板块的中间势力存在,原本不存在交集的势力也可以借由他们而有了走到一起的条件。 不过,正如这次华夏扩大会议的议题在冠冕堂皇之下有其虚幻性一样,所谓汉部原有势力与中原士绅势力的蛋糕分割,其实也还算不上最核心的利益分配,这个即将诞生的新政权最核心的利益分配和利益矛盾,最后还是集中在汉部几位将军身上! 折彦冲和二杨之间,早在大将军府后花园中的那场对话里就已经达成了默契——那场对话里三人似乎半点不谈各自的权益问题,实际上玄机早在其中。 曹广弼老早就派遣石康回汉部帮助杨应麒,那是表示了他对杨应麒的支持,而杨应麒也需要军方有一个呼应,因此曹二的权益自有杨应麒代劳,两人的利益既有心捆绑在一起,那只要杨应麒与折彦冲达成共识,曹广弼方面也就不会再有什么问题。 萧铁奴方面的情况也有些类似,不过他不是把自己绑在杨应麒身上,而是把自己直接绑在折彦冲身上,可以说萧铁奴是最早和折彦冲谈妥价钱的人,甚至比在上十二村和折彦冲谈妥的阿鲁蛮还早,因为那是在萧铁奴“出卖”折彦冲之前就发生的事情了。 几个仍然掌握实权的兄弟里面,落在最后的反而是欧阳适。 那时正值初春,大河河面尚有冰层未破,塘沽和塘南尚未合并为一座新城“停战檄文”还未传发,杨开远也还在来塘沽的船上,欧阳适便和陈显上船前往津门,汉部三将军和四将军的座船,几乎是在海面上擦肩而过。 欧阳适进港时,津门因为折彦冲归来而产生的狂热已经渐渐平息,市面也已经恢复正常。这是陈显第一次踏足津门,进入市区后稍微有些失望,对欧阳适道:“我本以为津门会胜过塘沽甚多,今日看来也差不了多少。” 欧阳适笑道:“那当然!塘沽如今已不比津门差了,我敢说再过两年一定会远远胜过津门!” 还没到大将军府,远远的杨应麒便来迎接,进了府门,还没进大厅折彦冲便跑了出来,欧阳适对于这种礼遇颇为满意,得意洋洋微笑着,叫道:“大哥。” 折彦冲笑道:“四弟,你怎么才来!”揽了他进大堂。茶点奉上以后,大堂之内除了折、杨、欧阳、陈显之外没有第五个人,欧阳适便向折彦冲介绍陈显。 陈显和杨应麒是见过的,所以这次来津门便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折彦冲身上,只见他龙行虎步,虽然久经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