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12 (第1/3页)
第一章(12) 12 陈婉凌坐在办公室没什么事,就拿出内部通讯录来翻看,翻了一会儿,看见一个叫做水溪的乡镇,心想,这地名真好听。 艾城是个山清水秀的小山城,四处可见清透澄澈的河流,用水来命名的乡镇也特别多,比如说九泽、滨江以及婉凌以前工作的地方林湖。 水溪这地名不光好听,而且有一种前世今生的感觉。欢快的小流水在石头缝里调皮地穿梭,阳光明晃晃地照着,远处有大片青翠的山林,整个世界安静而快乐,这就是"水溪"二字留给婉凌的意象。她总觉得跟这两个字特别有缘似的,好像什么时候听过,努力搜索时又在记忆里遍寻不着。 有了这层特别的感觉,她就留意了一下水溪乡的主要领导人。他们的党委书记姓皮,取了一个很怪异的名字,叫做皮毛球。乡长叫马原。 马原。看到这个名字时,婉凌愣了愣神。 不会就是那天在书店里碰到的那个马原吧?这个念头才刚冒了冒头,就被婉凌轻易地否定了。天下姓马的人那么多,艾城人取名又都喜欢用"原"字,叫马原的人怕有一大箩。再说,那个书店里的马原太时髦太有气质,一点乡领导的风格都没有。在婉凌看来,乡领导总是有那么一点大大咧咧没心没肺的感觉,说得直白点,由于在农村待得久了,身上多多少少都带着点乡下爷们的土腥味儿。那个书店里的马原是飘荡在半空中的人,上哪儿沾染土腥味儿去?所以,此马原绝非彼马原。 不过,马原这名字取得还真不错。本来姓马是不太好取名的,像什么马强、马兵,甚至是马雅诗,听起来都有点膘肥体壮的土气,唯有这马原,显得又简单又大气,婉凌眼前展现出一幅骏马奔驰在草原上的广阔图景。 "小陈,小陈!"徐主席喊了她好几声,"小陈,准备一下,下乡去了。" "啊?"婉凌回过神来,"去哪里?" "水溪。" "水溪?!"婉凌心里一动,不由得提高了声音。 "水溪怎么了?大惊小怪的。"徐主席念叨她。 "是啊,你不是去过吗?"刘主任说。 "我去过吗?"婉凌反问。 付小平看在眼里,冷冷自齿缝间迸出两个字:"装蒜!" 哦,对了,她是去过。经付小平一说,她想起来了。还是在刚进妇联的时候,她第一次下乡搞活动。可能是由于那次经历太过失败,她的记忆产生了抑制作用,自动在头脑中抹去了这个地名,只隐隐约约留了个浅淡的划痕。 "好了,收拾收拾快点走吧。"刘主任催她。 "下去干什么?"婉凌问。 "我们今年在那儿挂点。"刘主任说。 徐主席补充:"今天先去报个到,从明天开始就要在乡里住下来。本来今天就要住的,书记、市长都下去了,都在乡里住。我说我们都是女同志,出个门也不太方便,杂七杂八的东西可能要带一大堆,又有家务事要安排,就请乡党委书记包庇包庇,谎称我们在那儿住了,等我们收拾好,明天一早就赶过去。" 众人都说徐主席想得周到。 徐主席说:"反正皮书记都是老熟人了。" 刘主任说:"那是,皮书记每回见了我们徐姐,都赶着叫亲妹子。" 徐主席笑:"少说两句不行吗?没人把你当哑巴。" 市妇联挂点在水溪乡的黄泥塘村委。该村地形偏低,每逢下雨村口低洼地带就要积蓄一些雨水,长年累月形成了一口巨大的水塘,水塘里的水是死的,死水就会臭,被太阳一晒,臭气蒸腾起来,臭了整个村子。碰到久旱少雨时,塘里的水晒干了,就剩下厚厚一层烂黑泥。烂黑泥积蓄了多少年,不知道究竟有多深,外硬里软,看上去好像能承受很大的重量,等你一踩上去时才发现身体不由主地往下沉,跟沼泽地似的,不知道淹死过多少家畜。 一个地方如果地理环境不好,外人就不愿意进来,村里稍微有点钱的人又抢着出去,如此恶性循环,这个村子是越来越穷。一穷下来,就更没钱搞环境治理,那个泥潭子就那么气势凌人地在村口存活了近百年。前些年市里狠抓"五同"、"五帮"下乡活动,某副市长在此地挂点,黄泥塘的村委书记就去找他哭诉,说:"市长大人哪,您帮我们想想办法解决解决这个问题吧,再这么下去,我们村里的后生全都要做光杆子司令了!您知道现在临村的人怎么说我们吗?他们说我们村叫黄泥塘那是美化自己,应该改名叫臭泥坑才对。"该副市长听得连连叹气,面露凄凄之色,为了让黄泥塘的后生们都能娶上老婆睡上热炕头,他大笔一挥,给他们批了一大笔款子,用于泥塘的整顿。村委拿着这笔钱,又找在外打工和做生意的村民募捐了一些,同时发动村民义务清理泥塘的淤泥,不到一年时间就在村口修起了一条乡村公路,不但整顿了泥塘,还有幸成为了水溪乡第一个全面硬化乡村公路的村委,创了一个先进。村民为了感谢该市长,在祠堂里专门为他立了一个牌位。人还没死呢,就立上了牌位,市长听说此事后心里有些疙疙瘩瘩地不甚清爽,不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