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仲明文集_孙少平的精神之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孙少平的精神之路 (第1/4页)

    孙少平的精神之路

    《平凡的世界》一开始就展现给我们一个严峻的现实。冰雪开始解冻,春天即将来到,可是真正的温暖还在远方的路上蹒跚举步。这时全书的基调,孙少平在这种基调中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一步一步,艰难的寻找着属于他自己的路。这时一天自我寻找的路,这是一条通往心湖深处的路。在这场艰苦的寻觅中,孙少平一点一点的找到自己的幸福。

    西赛罗说:“一个完全依靠自己,一切称得上属于他自己的东西都存在于他的自身的人是不可能不幸福的。”这句话正可以作为孙少平瓢泊寻找的方向与注脚。什么是真正的幸福,通过这句话我们已经能够领略到,如果再从头到尾关注一下孙少平在艰难世事种的自我实现,无疑能够加深我们对于幸福的领悟。

    叔本华在其《人生的智慧》里树立了这样一个基本观点:一个人的自身内在素质决定了一个人能否获得真正的幸福。人自身拥有的优势,诸如伟大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感,于人的地位、出身(甚至王公、贵族的出身)、优厚财富等诸优势相比,就犹如真正的国王比之于戏剧舞台上假扮的国王一样。这是因为“我们幸福的原因存在于我们的自身内在,而不是自身之外。”这一说法与西塞罗的说法出自一辙。基于这样的一个基本的正确认识,下面我们就可以开始进入孙少平的世界,进行一次探讨性的旅行。

    孙少平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不具有平常人所尊崇的高贵地位、出身以及优厚财富,在世俗的观念里,他一出生就被痛苦的泥沼淹没。姑且不论这种观点的正确与否,一个人的幸福与否不在于别人脑子里或是眼里不真实的幻象,而在于其自身对生活的认识与对生命的领悟。孙少平具有超越常人的精神禀赋,这一点看完《平凡的世界》或者只阅读了很短的开端我们就能够认识到。田福军有过同样的感慨,平庸的孙玉厚养了几个出众的娃娃!这是孙少平能够获得高尚的精神幸福的根源与基石。当然,在他一开始,并没有清楚的意识到这一点,在以后漫长而艰苦的寻找与跋涉中,他才一层一层的剥去了掩在它上面的迷蒙纱罩。这正是我称之为走向心的深处的过程。

    一个人对于自己精神能力的认识并不是一个原处的基本事实,而是在经历经验和考虑以后的产物,并且这种认识是随着我们的精神能力的进展和与此同时岁数的增加而形成的。

    孙少平一开始就受到匮乏的困扰并不得不为了解决这一匮乏而时刻不停地进行艰难的搏斗。一个人只有在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可能有闲暇从事精神上的活动,所以孙少平一开始意识不到他在精神上优于常人这一事实。他受着生活的折磨,不断的与困苦艰难对话,并不可避免的接收清苦带给他的种种礼物。光近临近崩溃的家庭,肮肮脏脏的老土粗布衣裳,没有后跟只有袜腰的袜子,没有鞋带得旧黄胶鞋,每顿饭两个旧社会地主喂牲口都不用的高粮面馍,…所有这些,使年轻而敏感的他倍受自卑的折磨,他敏感而羞怯的心不断的受着伤害。因此他渴望穿这一身体面衣裳站在女同学面前;他原自己每天排在买饭的队伍里面,也能和别人一样另一份乙菜,并且每顿饭能搭配一个白馍或者黄馍。这些低微的要求只是为了活得尊严,并不能算是过分的奢求,只是基本的生存需要。然而连这基本的生存需要也不能够得到满足,甚至因此而招来那些庸俗世人的嘲笑。他往肚子里吞咽着泪水躲开了给他伤害的“菲利斯坦人”,孤独的在冷寂中去拿那两个属于他而又不能让他满足的黑家伙。很多时候,人群象是一个火堆,为了取暖的缘故,你不能够靠得太近,否则只会受到伤害。

    孙少平忍受着生活强加之于他的一切,在这忍受中倔强的生存,并向着那朦胧中的曙光眺望。这得益于骨子里的坚韧与顽强——这正是自身内在的一部分,同时一种模糊的认识进入他的精神领域。

    初中的最后一年,孙少平有幸读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他强烈的被震撼,深深的被吸引,多在村子打麦场的麦秸垛后面,贪婪的赶天黑前看完了它。他在说不清的繁杂思绪中朦胧的意识到“不管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不管人在什么样的境况下,都可以活得多么好啊!”这一认识打开了他精神世界的一隅,导引着他自发的无意识对自己的精神进行探索,并因此找到了平衡其困难生活折磨的宝藏。他沉湎于书的世界。“只有这些书,才使他觉得活着还是十分有意义的,他的精神也才能得到一丝安慰,并且唤起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某种美好向往——没有这一点,他就无法熬过眼前这艰难而痛苦的每一个日子。”这些书在丰富他精神世界的同时,在生活中也给他带来好处。“由于他读书多,许多人很爱听他讲书中的故事。这一点是孙少平非常高兴,觉得自己并不是什么都低人一等。”其实这是他精神禀赋优于常人的间接体现,只是他并没有清晰的推究出这种表象的根源。在那种艰难的日子里,能有多少人还能够保持其精神上的生活呢!

    如果说偶然的看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帮助孙少平窥见他精神世界的一隅,那么田晓霞的出现,则是他拓展精神世界,丰富思想内涵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契机。一个人在精神力量还没有强大到足以掌握自己的时候,只有求助于另一个精神上更为强大的人。田晓霞恰恰扮演了这个导师的角色。田晓霞本身也是一个具有优越自身内在的人,正是基于这一点,她才会在第一次见到孙少平的时候就感觉到她身上不平凡的气质并受其吸引主动的与之交往。如果两个人个性酷似,或者精神等级相仿,那么两个人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获得对方的某些同感,并且这种彼此称许很快就会融会而成某种完美的和谐。由此首先解释了为和平庸之辈是那样广得人缘,总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找到的确要好的社交伙伴。因为这些秉性顽劣、资质平庸的人大量存在。相比之下,资质优秀和突出的人本来就是稀有的,所以他们碰到恰好相反的情况;这类人越是出类拔萃,那这种情形就越明显。“茫茫人海,知音难觅。”、“人生得一知己足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