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六为乞嫦娥槛外梅mdash; (第2/3页)
,就是老太太向薛姨妈透露求亲之意,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妙玉的第四次出场在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妙玉给宝玉送帖子,"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 在"世外人"的脂评之外,妙玉又为自己定了个"槛外人"的自评。宝玉拿到后,因不知回什么字样好,想去问黛玉,却半路遇见邢岫烟,被打断了。这次妙玉和黛玉两个都是暗出。 宝玉是深知黛玉的敏感的,却在接到妙玉拜帖的第一时间,只想到要拿去与黛玉商量如何回复,岂非也是知道妙玉的心无邪、黛玉的不设防么? 这正如同宝玉往拢翠庵求梅时,李纨命人好好跟着。黛玉忙拦说:"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一则很了解妙玉,二则也是一种体贴,三则更是大度:黛玉最喜欢为宝玉吃醋的,此时却偏偏给宝玉和妙玉两个人创造独处的机会,不许别人打扰,可见对妙玉的相知与信任。 事后妙玉也很领情,不但给了宝玉红梅,还给了每人一枝。邢岫烟曾同宝玉说,她自称"槛外人",你回个"槛内人",她就喜欢了;而黛玉这件事,无疑是做到了妙玉心里去,让她喜欢了。 宝、黛、妙三个人都是这样彼此知己且体谅着,何其温馨美好。偏偏局外人喜欢无事自扰,将一段人世间最纯洁不过的友情庸俗地理解作暧昧、暗恋、尼姑思凡,真真亵渎了妙玉。 妙玉的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出场,终于再次正面现身,是在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黛玉和湘云两个中秋夜联诗,黛玉刚说出"冷月葬花魂"这句谶语,妙玉忽然现身出来,说:"好诗,好诗,果然太悲凉了。不必再往下联,若底下只这样去,反不显这两句了,倒觉得堆砌牵强。"又请二人往拢翠庵喝茶歇脚。 三人遂一同来至栊翠庵中…(妙玉)自取了笔砚纸墨出来,将方才的诗命他二人念着,遂从头写出来。黛玉见他今日十分高兴,便笑道:"从来没见你这样高兴。我也不敢唐突请教,这还可以见教否?若不堪时,便就烧了;若或可政,即请改正改正。"妙玉笑道:"也不敢妄加评赞。只是这才有了二十二韵。我意思想着你二位警句已出,再若续时,恐后力不加。我竟要续貂,又恐有玷。" 黛玉从没见妙玉作过诗,今见他高兴如此,忙说:"果然如此,我们的虽不好,亦可以带好了。"妙玉道:"如今收结,到底还该归到本来面目上去。若只管丢了真情真事且去搜奇捡怪,一则失了咱们的闺阁面目,二则也与题目无涉了。"二人皆道极是。妙玉遂提笔一挥而就,递与他二人道:"休要见笑。依我必须如此,方翻转过来,虽前头有凄楚之句,亦无甚碍了。" 黛玉向来是自恃诗才的,元春省亲宴上,因未能展才还十分郁闷,然而见了妙玉,却恭敬谦逊异常,竟说起客气话来了,又是"我也不敢唐突请教,这还可以见教否?若不堪时,便就烧了",又是"果然如此,我们的虽不好,亦可以带好了"。 这起先让我有点怀疑:难道两个人以往有交情?或者至少是祖上有交情?但书中没有写,明着写出与妙玉有故交的是邢岫烟,说两人有半师之分。 而黛玉对香菱也有半师之分,这四个人偏偏都是姑苏人氏。 总觉得这里面似乎隐含着什么。而妙玉五次出场,有意无意,都和黛玉有所牵扯。这再次让我相信,两人实为一人,只在一道槛内外而已。 2.妙玉的结局是否陷入风尘 高鄂在后四十回续书中,将惜春写成是妙玉的知己,是徒见其形不解其神的。只为惜春的性格也有一种孤僻,后来又出了家,就想当然地认为她和妙玉是同路人,其实大错特错。 想想看,前八十回中,妙玉教过岫烟识字,请过宝钗、黛玉喝茶,又为黛玉和湘云改诗,甚至送了刘姥姥一只成窑杯,但何尝与惜春有过一言半语呢?如何会一过八十回,就忽然同惜春亲近起来,有事儿没事儿地就跑来下棋,还要见了宝玉便"不由得脸上一红"呢? 这是对妙玉的误解,更是对她的世俗化,表面化。 要知道,惜春的出家是自愿,妙玉的出家却是被迫,她的知己,就只有两个:一个是黛玉,一个是宝玉。 林之孝家的向王夫人介绍妙玉出身时说得清楚: "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 她不是心甘情愿选择出家的,是因为身体不好,被迫入了空门,所以"带发修行"。为何要"带发"呢?就是因为"六根不净",为了随时可以"还俗"。所以在妙玉心里,也是从来没有把自己当出家人看待的。 她为黛玉和湘云改诗时曾说:"若只管丢了真情真事且去搜奇捡怪,一则失了咱们的闺阁面目,二则也与题目无涉了。" 一句"咱们",又一句"闺阁面目",可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