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岭雪探秘红楼梦_三回首相看已化灰mdash;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三回首相看已化灰mdash; (第2/3页)

   其实,我认为脂砚已经说得很清楚,那"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并不是这四部戏,而是它们所伏的四件事。而这四件事,脂砚也说得很明白了,即"贾家之败"、"元妃之死"、"甄宝玉送玉"、与"黛玉死"。

    这一段话,从故事到批语,本身是谜面,也是谜底,就像"元、迎、探、惜"暗伏"原应叹息"之意一样,话已说尽,根本无需再做更多的推敲了。偏偏红学家们乐此不疲,将戏本子搬出来好一顿研究,硬把戏曲故事当成红楼框架,一板一眼地往人物身上硬套,闹出了不少笑话。

    其实,这种错误很容易就发现其谬误:倘若《乞巧》伏元妃死便指元妃要被皇上赐死的话,那么《离魂》伏黛玉死岂不是说黛玉会死而复生,并与宝玉幽媾?这可能吗?

    因此,这段情节所需要引起注意和特别探讨的,其实并不是四出戏目包含了哪些情节,或者暗示了什么内容,因为这些都已经由脂砚斋明白地揭出了谜底,无须纠缠了;而没有揭谜底的,是这四件事与元妃有什么关系。

    四出戏由元妃来点,这充分说明了四件事与元妃或者元妃所代表的皇权有关。其中"贾家之败"与"元妃之死"是容易理解的,然而"甄宝玉送玉"和"黛玉死"与元妃或者朝廷的关系是什么呢,就大可商榷了。

    有人说宝玉和宝钗的"金玉良姻"乃是出自元妃的赐婚,倘如此,她与"黛玉死"也就有了直接的联系;而我曾有过黛玉才是奉旨远嫁第一人选的猜测(详见探春篇),也同样证实黛玉之死与皇权迫害的直接关系。

    然而"甄宝玉送玉"呢?莫非甄家的故事也与元妃有关?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甄"即"贾",两者的故事是可以互代的,甚至某些时候,甄家的故事比贾家故事更具有现实意义。比如书中写甄家是"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独他家接驾四次"等,都是"真事"。而元妃省亲,暗示的正是江宁接驾事,故而,在省亲一回中又怎么可以不提到甄家、在元妃点戏时又怎能不暗示"真事"呢?

    而这件事,便是"甄宝玉送玉"。

    可惜的是,"甄宝玉送玉"究竟是怎样一个故事,又与皇宫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我曾做过多种推测,却没有一种能够真正说服自己,只好暂且搁置了。

    最后,我们来说说元妃省亲的最后一幕:

    众人谢恩已毕,执事太监启道:"时已丑正三刻,请驾回銮。"贾妃听了,不由的满眼又滚下泪来。却又勉强堆笑,拉住贾母、王夫人的手,紧紧的不忍释放,再四叮咛:"不须记挂,好生自养。如今天恩浩荡,一月许进内省视一次,见面是尽有的,何必伤惨。倘明岁天恩仍许归省,万不可如此奢华靡费了。"

    庚辰本于此有双行夹批:"妙极之谶,试看别书中专能故用一不祥之语为谶?今偏不然,只有如此现成一语,便是不再之谶,只看他用一'倘'字便隐讳,自然之至。"

    可见自此之后,元妃并未有过第二次省亲。这绝无仅有的惊鸿一瞥,就是贾元春在书中唯一的一次正面描写了。其后即使有照应元春言行的文字,也必然都是虚笔、侧笔,诸如宫中传出端午节赏赐或元宵节灯笼谜之类。

    然而这省亲的后遗症却从此种下了,此后她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将大观园赐与诸姐妹和宝玉居住;二是令众人往清虚观打醮三天,并赏了端午节的礼。而这礼物,宝钗和宝玉是一样的,黛玉却和三春相同,降了一等。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请看下文。

    2。元春为什么不喜欢林黛玉

    元春与黛玉、宝钗只有一次照面,即在省亲之时:

    贾妃因问:"薛姨妈、宝钗、黛玉因何不见?"王夫人启曰:"外眷无职,未敢擅入。"贾妃听了,忙命快请。一时薛姨妈等进来,欲行国礼,亦命免过,上前各叙阔别寒温。

    这是贾妃第一次看见宝、黛二人,并没有做任何表示,而宝、黛此前既然从未见过元妃,自然也无"阔别寒温"可叙,因此可想而知,叙话的大约是薛姨妈。

    然而接下来的一段话却峰回路转:

    贾政又启:"园中所有亭台轩馆,皆系宝玉所题;如果有一二稍可寓目者,请别赐名为幸。"元妃听了宝玉能题,便含笑说:"果进益了。"贾政退出。贾妃见宝、林二人亦发比别姊妹不同,真是姣花软玉一般。因问:"宝玉为何不进见?"

    此前贾妃看见宝、黛二人时,并未有所表示。这会儿说了一番家常闲话,情绪稳定下来后,又听见宝玉能题,原该立刻提出宝玉进见才对。却不急着下令,而是突然想起观察宝、林二人来,看见她们"姣花软玉一般",并无夸赞,却又忽然转而问起宝玉来。真正一波三折,初看大不合情理,细想却颇有趣味。

    是否可以做这样的推测呢?——元妃在听到贾政说起宝玉能题,知道他"果进益了"后,高兴之余,自然便想起弟弟的终身大事来。于是便想起观察两位表妹来,心中未尝没有代弟择媳之意。看了一番,十分满意,难决高下,这才又想起要召见弟弟,比量一番。

    接下来,元妃令众姐妹及宝玉作诗。看后称赏一番,笑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

    这里可以看出,元春对宝、黛的才学是认可的,且将两人相提并论,并无薄厚之分。

    倘若故事就到这里顿住,那么元春、宝钗、黛玉、宝玉四个人的故事就不会横生枝节,余韵不止。然而元春偏偏命宝玉连作四首五言律,"使我当面试过,方不负我自幼教授之苦心。"

    于是,宝钗和黛玉在自己交了卷之后,看到宝玉苦思不已,便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