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九章摘尽庭兰不见君 (第1/3页)
第九章 摘尽庭兰不见君 ——出自《全唐诗》一百六十五卷·李白〈捣衣歌〉 一听到“笔冢”这两个字,朱熹一下子清醒过来。 他双手一撑,努力抬起身子,放眼望去,发现自己置身野外。四周土地平阔,一片片井田阡陌彼此相连,井田之间稀稀落落坐落着十几处茅屋,偶尔还可听到鸡鸣狗吠,俨然一派恬静的田园风光,让人心神一畅。那一片村落之中,还有栋三层阁楼矗立其中,显得别有风雅。 而自己正躺在一片桃林之中,触目皆是桃树,阵阵馨香正是从那些桃花中飘来。陆游笑咪咪地拍了拍他的肩膀道:“老朱啊,这一次你可捡回了一条命。” 朱熹没理睬他,转动脑袋,试图找出刚才那个声音的来源。这时候,那个声音再度响起:“我留意晦庵先生已经很久了,可惜一直缘悭一面,如今方才得偿所愿,可真教人高兴。” “尊驾…可是笔冢主人?”朱熹踌躇了一下,谨慎地问道。 那声音“呵呵”一笑,略带羞涩地回答:“正是在下。” 朱熹环顾四周道:“这么说?这里就是笔冢喽?”他忽然想到了什么,不由一惊道:“难道这里就是…” 陆游得意道:“我初入此地,就和老朱你现在的反应完全一样。你猜的不错,这里就是五柳先生一直向往的那个桃花源了。”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朱熹不知读过多少遍,但只当是一则寓言而已。就算是陆游说去常德的时候,他也没多想什么。现在仔细回想,常德府正是旧武陵郡的所在。 “想不到,陶渊明所写居然都是真的。”朱熹喃喃道,觉得喉咙有些干燥。陆游也不去打搅他,让他慢慢去消化这个事实。自陶渊明以来,这世外桃源多少人梦寐以求,谁能想到居然是笔冢的所在呢? “当初五柳先生来访,我曾叮嘱他不足为外人道,却没想到他离开以后,居然写出一篇半真半假的《桃花源记》,既让世人皆知此地之名,亦没有违背对我的誓言,可真是个妙人。”笔冢主人的声音充满了怀旧和感慨。 “原来桃花源就是笔冢。”朱熹沉吟。 陆游纠正他道:“非也非也,应该说,笔冢是在桃花源内。只是如今笔冢主人闭关,我们无缘得见罢了。” 这时候,桃林深处的土地忽然高高拱起,泥土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抓起来,瞬息间聚成一张小圆石桌与三个石凳。一阵山风悄然吹过,桃花遍洒,那些掉在石桌上的桃花变成了一壶醇酒与三只酒杯。 桌边一棵桃树身形忽变,化成一位面如冠玉、身着青袍的男子,微笑地望着陆游和朱熹。他身旁还站着一位梳着双髻的童子,那童子忽然见到生人,有些畏缩,连忙躲到了男子背后。 这男子忽然开口道:“在下闭关不出,不能亲身恭迎,只能权借桃木为身,略备薄酒,还请晦庵先生见谅。” 朱熹仔细端详这笔冢主人的桃树化身,长眉细眼,年若三十,除了皮肤上隐约可见一些树皮纹理以来,表情神态竟与真正的人类无异,不禁暗暗称奇。笔冢主人声音一起,这化身的嘴唇就随之嚅动,倒也似是它在讲话一般。那个小童生得唇红齿白,眉目清秀,不知是不是真人。 朱熹朝前走了两步,忽然发现那半空中悬浮的笔灵们嗡嗡作响,这才想到那些笔灵仍旧还连着自己的身体,为自己输送着力量。 陆游见他这副发怔的表情,嘿嘿一笑,连说带比划道:“你当时在船里忽然晕倒,可把老夫给吓得三魂出窍,啧啧。好在那时候离桃花源已经不远,我一路狂奔,用坏了三、四个笔僮,这才赶到笔冢。” “多谢陆兄。”朱熹拱手称谢。 陆游“嗤”了一声,不屑道:“我有什么好谢,要谢就谢笔冢主人吧。你能捡回这条命,可全靠他了。” 朱熹看不到笔冢主人实体,只得遥空一拜。笔冢主人的化身笑道:“何必如此,于我笔冢有大恩的,是晦庵先生你呀!孔庙之事,我已听陆游说了。若非你仗义出手,那几枝笔和陆游这个冒失鬼,都难免会被吞噬。先生为我笔冢受伤,我拼力救治,那是份内之事。” 陆游插嘴道:“你调教的那两家好后人,要嘛贪生怕死,要嘛愣头愣脑,可拖累了我们不少,白白糟践了这许多好笔。”他随手一挥,把从戎、凌云、麟角和常侍四笔扔给笔冢主人。笔冢主人略一招手,它们便消失了。 笔冢主人略带痛惜道:“这凌云和麟角怎么伤得如此之重…咦,连从戎都没什么生气了。没几百年时间,只怕是恢复不过来。” 陆游道:“哼,还不是你所托非人!” 笔冢主人淡淡道:“看来当初我把凌云赐给韦家,麟角赐给诸葛家,是个错误,也许交换一下,会好很多。”他说完转向朱熹郑重其事道:“见笑了。我一心盼望晦庵先生来访,可没想到居然会是这种方式。全怪我御下无方,以致有此横祸。” 陆游撇撇嘴,冷哼了一声,拽着朱熹一屁股坐到石凳上。小童吓得朝后躲了躲,陆游大眼一瞪:“怕什么,难道我会吃了你?你这娃娃哪里来的?怎么先前没见过?” 小童嗫嚅半天,不敢出声。笔冢主人道:“别欺负小孩子了。”随即让朱熹伸出右手来,摸了摸他的脉搏,颌首道:“现在好多了。晦庵先生你刚被送来的时候,灵力损耗过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