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章西忆故人不可见 (第2/3页)
当年那位董儒的后人,因为那枝笔灵与他如影相随。要知道,秦末损失的典籍极多,许多经典都散佚或者失传,就算是知名学者,亦很难独自治经。而董仲舒凭借着那一枝先祖的笔灵,展现出了极其耀眼的才华,被人称为『通才』、『鸿儒』。 “我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个年轻人一步步成长起来,觉得他应该是新一代百家长的最佳人选。董仲舒和叔孙通的想法一脉相承,他认为百家若想发展,必须依靠皇权的力量。我对此不是十分赞同,但也并不打算刻意压制,便把百家长的头衔正式授予了他,并把我收藏的一些珍本与心得都交付给他,希望能够对他有所帮助。结果他果然不负众望,在我给他的经典基础上,发挥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学说,大大把儒学推进了一步。其他学派也因为他的扶植而发展迅速。很快便在朝廷中取得一席之地,深得汉景帝信赖。 “董仲舒很兴奋,把这些成就说给我听。可我看得出来,董仲舒并不怎么满足,他继续钻研这些东西,简直入了迷。逐渐地,我发现他变了,他一头陷入到自己的那一套学说中去,并认为其他人都是错的。我试图规劝他,他反而变得不耐烦,脾气暴躁。他的精神状态变得亢奋、执著,对除了儒家以外的流派态度十分恶劣。他甚至很少履行百家长的职责。我一直试图弥补这个缺陷,可董仲舒完全不肯听,反而指责我对真理漫不经心。他已经变成一个刚愎自用的人,对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都视如仇敌。” 朱熹和陆游看到,一个中年男子面色阴沉地从未央宫走了出来,双手捧着一卷圣旨,每走一步,都无比地沉重,仿佛那圣旨重逾万斤。他一走出宫门,就有一群与他同样服色的人涌上来。中年男子略说了几句,一挥手,他们便面带着兴奋四散离去,在更远的地方,早已经准备好的信使大声喝叱,几十辆马车隆隆地碾压着大道,冲出长安四面的城门。 “到了汉武帝即位后,变故出现了。董仲舒突然秘密上书,建言天人三策,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这个消息公布天下的时候,诸子百家和我都被惊呆了,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背叛。我去质问他,他冷淡地告诉我,天下只需要儒学就够了,其他的传承都是错误的。我没法说服他,只能警告说他的举动意味着战争,当场剥夺了他的百家长头衔。他没反抗,乖乖地把信物还给了我。 “很快我和诸子百家的人发现,我们都错了,这不是战争,是一边倒的屠杀。董仲舒从很早以前,就开始处心积虑地积蓄着力量,利用他百家长的职权暗中培植儒家的力量,不动声色地削弱其他诸家的实力。他之前的每一次建言,每一个决定,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属于一个宏大计划的其中一步。等到我们公开决裂的时候,他的网早已经编好,只待着轻轻收紧,便可以勒住我们的脖子。” 似曾相识的场景又回来了。车辚辚,马萧萧,到处都是脚步声和喊杀,嚎哭声和惨叫此起彼伏。不同服色的人被驱赶,被追杀,在火与血的交织中仓皇逃窜。整个大地又陷入了混乱之中。 “那对于毫无准备的诸子百家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董仲舒的儒门苦心经营了这么多年,一动便是雷霆万里。每一个试图反抗的人都被他们『罢黜』,每一个学派的学馆都被拆毁,每一本书都被焚烧。在董仲舒的背后,是整个大汉朝廷,无人能够反抗。我试图阻止这一切的发生,可已经领悟了天人感应的董仲舒,变得十分强大,而我那时候开始炼笔尚不足百年,手里还没有多少笔灵,根本无法制住他。 “罢黜持续了二十多年,诸子百家被屠戮一空。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这些传人临死的时候,多炼一些笔灵出来,抢救出他们的传承,以免白白泯灭。二十多年后,董仲舒终于也到了大限之时。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主动找到我,希望能够变成笔灵。我讽刺他说,如今的儒门如日中天,你何必要把自己变成笔灵。董仲舒没有解释,只是问我是否愿意。经过考虑,我答应了他的要求,作为交换,我希望他停止对诸子百家的追杀,而是任其自生自灭,他答应了。那时节诸子百家风雨飘摇,如同一栋千疮百孔的房子,即使没人去推,早晚也会轰然倒塌。” 厮杀的场景陡然消失,整个空间扭曲了片刻,变成了一间屋子。一位老者盘坐在屋子中央,头发已经是全白,身前的凭几上搁着一份刚刚写完的奏章。他双目紧闭,纹丝不动。一个身材颀长的青袍人站在他的背后,正在用右手按住他的天灵盖,一种玄妙的光亮从手掌与脑袋接触的地方流泻而出。 “董仲舒死后,我把他炼成了一枝笔,并起名叫天人。我在炼笔的时候,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就是当年我为他先祖炼的那管无名笔灵,不在他的身体里。可我没有多作思考,匆匆把天人笔放回笔冢,然后去寻找诸子百家的残余力量,告诉他们不必继续亡命了。当我再一次回到笔冢之后,却惊讶地发现,笔冢里存放的笔灵们,全部都被天人笔吞噬了。 “我一直到那时候,才意识到董仲舒的用心。他知道我为诸子百家炼笔,也知道这些笔灵会一直流传下去。他不能容忍儒家在后世还会受到潜在的挑战,于是便故意被炼成笔灵,让自己化身成为天人,把其他笔灵吞噬下去,以绝后患。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