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章 (第6/7页)
民国肇造,虽然辛亥到癸亥,只得十二年工夫,但除开国之父的临时大总统孙文以外,曹锟之前,大总统已四易其人: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 黎元洪且先后两在其位,他以武昌首义成名,面团如弥勒佛外号“黎菩萨”为人虽忠厚、庸懦,但进退出处,总算还不太苟且,所以同情他的人很多。 袁世凯虽然身败名裂,但毕竟一生多彩多姿;笼络人的手段,出于天才。他的魅力,如一块强力的磁铁。在外交使节团中,普遍地对他具有强者的印象。 徐世昌是唯一文人出身的大总统。他是翰林,但从未当过考官,亦未被派过“撰文”的差使,是个黑翰林;可是在仕途上,以他那套阴柔的黄老之术,加以命中有“贵人”由于袁世凯的叱咤风云,他亦大红特红。同时吐属、气度,到底比武夫出身的要高明些,所以别具一种与其他大总统不同的魅力。 冯国璋就比较差了,尤其是“总统鱼”的笑话,大伤国格——他在位时,公府经费支绌,他又是爱算小的人,不知听从了谁的“馊主意”招商承包,出卖西苑三海的鱼。 中南北海的鱼,得天独厚,水质未受污染,亦无人为的惊扰,所以鱼儿孳生不息,不但“多子多孙”而且“长寿” 其中有一尾重达十余斤的金色鲤鱼,上系一面银牌,传说还是前明万历年间放的生。英国公使朱尔典,以重价购得此鱼以后,特为具柬请冯国璋赴宴,并邀各国公使作陪;宴会中的主菜正是这尾金色鲤鱼,一时腾笑国际。 幸而冯国璋的继弦夫人,原是袁世凯家西席的周小姐“腹有诗书气自华”多少弥补了冯国璋印象上的缺陷。 冯国璋虽然予人印象不佳,但到底是天津武备学堂的高材生,不比曹锟出身行伍,言语粗鄙无文;加以他的那尊范,像个土财主,看来看去,总令人有“望之不似人君”之感。 就职典礼那天,有个历任大总统都很重视的节目——接受外交使节团觐见致贺。 民国以来的大总统,在正式外交场合,毫无例外的都着燕尾服。 曹锟的西式大礼服,是早由曹锐从天津找了名师,到保定量身特制的,穿上身倒还像个样子,只是白衬衣上浆得挺硬的尖角领子,卡得他的脖子非常不舒服;不时仰起脸,挺直颈项歪着脸将脑袋扭两扭。这副模样就显得有些滑稽;但宝星闪辉、剑佩铿锵的场合,没有人敢笑。 好在每一国家的公使,上前鞠躬握手,只交换两三句例行的寒暄“差使”关不繁重,所以,曹锟虽为燕尾服所苦,却还能忍受。不过到了日本公使觐见时,却出了岔。 日本公使致贺以后,曹锟答说: “多谢,多谢;请代向贵国女皇问好。” 那日本公使不知道他说的什么?但他的随从的武官却愣住了。 原来日本公使芳泽谦吉,是日本最大政党政友会总裁犬养毅的女婿,这年七月方始奉派来华,正值黎元洪为直系军阀逼迫“出亡”所以一直未曾呈递国书。 他虽早就在中国当过外交官,却不通华语,不过,随同觐见的陆军武官土肥原贤二,自大正元年,也就是中华民国元年在陆大毕业后即奉派至关东军服役,久任张作霖的顾问板西利八郎的副官,最近调至日本公使馆任职,十年来足迹不离华北,深谙华语;曹锟亦是旧识,心想他不应该不知道日本已有多少年没有女天皇了,何以有此错误? 错误是曹锟的侍卫官造成的,本来觐贺的使节,须先排好姓名卡片,每人一张,不道临时失手搞乱了,将日本公使误为荷兰公使,以致将大正天皇误为荷兰女皇。 这时,在一旁照料的大礼官阴昌,赶紧上前,亲自翻译,改正了曹锟的错误。不过,曹锟自己也发觉了。因为: 第一、他发现了土肥原贤二,既是日本武官,他所陪侍的,当然应该是日本公使。 第二、出生于北海道的芳泽谦吉,身不满五尺,是名符其实的东洋矮子。 因此,他向负责报名的侍卫官瞪了一眼,向阴昌说道: “午楼,你别走开!” 午楼是阴昌的别号。 接下来的芳泽补递国书,由于阴昌亲自照料,未再出错,但笑话已经传出去了。 好不容易忙完了一天,曹锟回到延庆楼中休息。 津保派的要角为他设宴庆贺,由高凌霨作主人,首座自然是“大总统”、第一名陪客便是吴景濂。 依次敬酒后,曹锟的嬖人李彦青,在后面轻轻拉了拉他衣服,这是一个暗号。 于是曹锟咳嗽一声,提高了声音对高凌霨说: “泽畲,今儿子玉给我来了个电报,谁当国务总理,他跟我的意见不同;还得好好儿商量,目前只好请你多辛苦,暂时代一代。” “是。”高凌霨面无表情地回答。 这是有意安排好的一着。 因为吴景濂凯觎阁揆一席、形于词色;而吴佩孚决不会同意,津保派亦不顾跋扈成性的他当政,但怕他迫不及待的会当面提出要求,曹锟一定难以应付。 所以想好了先发制人的办法,来封住他的嘴。 不过吴景濂并不死心,转脸说道: “请问大总统,阁揆人选,大总统心目中是什么人?吴子玉保荐的又是谁?” 这样咄咄逼人地盯着问,曹锟不免发窘,大家也都替他捏一把汗;万一他竟因面情难却,对吴景濂作了任何承诺,要打消就得大费周章了。 也许真是福至心灵,曹锟迟疑了一会,作了个很圆滑的回答: “莲伯,事在未定之天,我跟你说了,能成功最好;如果不成,岂不是连朋友都没得做了。我还是不说吧!” 这意思是,他愿意延揽吴景濂,只因吴佩孚不赞成,所以事在未定;同时也打了照呼、暗示即今未能合作,大家还是朋友。 吴景濂对他的回答,虽未能满意,但亦并无怨尤。 “大总统,”高凌霨顾左右而言他地问, “宝眷那一天进京?” “这。”曹锟答说: “我还得研究、研究。” 跟谁研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