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八十六章风云聚会 (第2/3页)
控每一部分地生产。务使他们不要出现过剩或者过少地偏颇。 这种以大集团公司地运转模式来搞经济。在一定区域内、一定时间内是很有效地。特别是山东这种完全自给自足式地独特区域内。各行业各种产品都可以进行互补。自成一个小王国一点问题都没有。就算把他们海岸和陆路交通全面围死。只要不出现全省性地绝收。山东人绝对不可能被困死饿死、穷死! 这也是日本人那么渴望得到山东地另一个原因。他们早就勘查明白了! 为了完成这样地巨大构想。山东增长最迅猛地是高级会计人员。因为一切都建立在“计算”上面。无数地数据一刻不停地汇聚到越来越大地计算中心。数以千计地工作人员手把着算盘。疾风暴雨一般地算珠撞击声在整个计算中心日夜不停地回响。 而那两台已经建立起来地电子管计算机也一刻不停的在工作着,无论是研究中心需要的大型计算,还是计算中心扛不住的复杂运算,都排队交到这里来进行处理,除了极少数人外。没人知道他们的数据是交给了谁去计算的,计算机地存在是绝密。 但是研究人员们就苦了,他们在各种越来越庞大的计算任务面前,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的想尽办法让这些耗电的大家伙运转起来,越来越快越来越“聪明”数量庞大的计算任务催生了计算机的高速发展。 自从对日战斗开打。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纷纷涌过来,原先对革命军抱有巨大希望的青年们,学子们,学者们,对孙中山死后愈演愈烈的党争和权利纷争非常失望,更对这次事件中他们表现出来地软弱和妥协愤恨不已,而蒋总司令反其道而行,一力压制民众的喉舌和抗日热情,更为人所不齿。所以原本向着他们的心都开始打退堂鼓,而陈晓奇不失时机地挑起大旗,却又重新给了他们新的希望! 一时之间。从全国各地到东南亚,再到世界各地,优秀青年蜂拥而至,严阵以待的陈晓奇和他的团队们暗地里差点笑歪了嘴巴,他们期盼已久的人才啊!终于不缺了! 构成一个文明社会最中坚的力量是什么?有文化有思想有知识的人!这些人散布在全国看不出来,跟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比较起来也少得可怜,但是汇集到一处的时候,却是人山人海令人叹为观止! 想当初孙中山要建立革命军,挥手之间成千上万地优秀青年蜂拥而至。要没有那么多极品中的极品,精英中的精英,革命军怎么可能崛起那么快那么强大! 今天陈晓奇的做法也是一样!事后统计,在28年29年一年多的时间里,光慕名而来的有为青年和学者们总数超过十万人!这些人极大的补充了山东最为缺乏的知识层次,从教育、科研、军事、政治、经济等等各个方面充实起来,将这边最头疼的问题都解决了! 除了这些人之外,更令陈晓奇高兴地是,他遍撒英雄帖的行为得到了回报。且是巨大的回报!他在千佛山下建立的“国学堂”将章太炎、钱穆、陈寅恪、赵元任、胡适等人请来讲学,并在1930年时彻底将他们留在济南,加上原来山东名家济济一堂,国学之风顿时鼎盛! 陈晓奇不失时机的请他们领导青年学子们发起“重新解读中国经典”的运动,将传世千年以程朱理学为核心的儒学抛开,专一从先秦诸子时代的古文原文开始进行断句、解读,同时邀请海内外对百家学说有研究的学者一起参与到这个宏伟地计划当中,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地灿烂篇章重现辉煌而努力。 这样的口号在这个时代是非常具有冲击力地。自从清末以来。以留日学生为班底的那些名人学者们。恨不得将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化从地球上彻底抹掉,全盘学习西方。但是具体学习那一家,学习什么,他们确是说不出个一二三来,光知道在那里吆喝痛骂中国文字,这里头也包括大名鼎鼎的鲁迅。 但是在这股风潮中,有辜鸿铭、章太炎、王国维等人逆流而上,更有1925年清华大学的国学研究院,惜乎到现在一大批的国学大师已经相继去世,但是中坚力量仍在! 陈晓奇有感于在后世数十年间国学被极大的歪曲破坏,导致在21世纪初一大堆的歪嘴名人出来胡猜乱解,不仅对中国文化的复兴没有任何帮助,反倒助长了一大批此类学痞的歪风邪气,对“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不啻于一根闷棍,打得那叫一个响亮!而真正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却赶出校园连家都回不得!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国学复兴之时,也正是西风东渐最盛的时候,这是一场殊死的搏杀,陈晓奇原本在的那个时空,国学输了,输得一塌糊涂,而后在数十年的战乱和数十年的动乱之后破坏殆尽,以至于在讨论建立“国学学位”的时候。居然弄不清到底五术六艺诸子百家都算呢,还是儒家一门? 陈晓奇只想大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